当前是知识经济大爆炸时代,网络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以80后、90后员工为主体的员工群体,他们的知识及社会接触面较以前更为丰富,思想也更为活跃,如何能够更好的做好新时代下员工得思想政治工作,将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为企业服务,将员工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绩效,焦点均集中在一个重要因素上,就是员工的心态的把握,如何加强员工的心态管理,构建企业、企业领导与员工的心理契约,使企业取得良好业绩,这已成为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人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人的状态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就是其心态,心态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败。积极的心态产生积极的驱动,引发积极的行动,达成积极的结果。心态良好的员工能够正确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关系,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能使企业的决策快速落实执行,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管理,管事理人,人的行为规范化是企业秩序的前提,是企业最宝贵的核心资源,只有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效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正确把握员工心态对员工至关重要,对企业至关重要。
对企业管理活动造成影响的最核心因素应该是员工的个性心理,反映到工作中就是对工作的态度,也就是员工的心态,它是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企业最为基本的生产活动的单元-生产车间,员工的心态对于车间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一切与生产活动相关的内容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员工心态管理是车间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把握员工心态,才能保证车间生产管理的效益和效率。因此尽快提高管理者对员工心态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构建和维护与员工良好的心理契约,对于车间各项管理工作得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员工心态在车间管理中的影响
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决定成败,从员工方面来看,如果管理者在了解了员工隐含的心理期望的基础上,很好地实现了员工的心理期望,就可以使员工对企业和管理者的品德与能力产生高度的信任感。从管理方面来看,员工很好地履行了各项规范和要求,可使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精神及劳动效率产生高度的满意感。因此员工心态管理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双方因此获得了对彼此关系的满意,进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员工心态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管理,将企业与员工凝聚成一种生命共同体,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的团队氛围和组织的凝聚力。它有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在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有这样几个事例:事例一:在防雷车间AP生产初期,由于是新产品,而且工期要求比较紧张,车间在生产安排过程中,考虑在生产工序采用流水作业方式,众所周知,生产效率以最少作业动作,最短动作距离为最优,流水作业较之传统的包干作业方式在提升效率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作业效率并未象想象的那样,通过观察,发现了几个现象: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动作紧张程度下降,生产过程中离开岗位的现象较多,就像员工反应的那样:上厕所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干活动作慢了,究其原因,当时采用的流水作业以集体考评为主,一些员工不自觉的心态,不但抵消了生产方式带来的效率,而且影响了其他员工的发挥,吃大锅饭的心态影响了整体效率的发挥,消极的心态产生消极的驱动,引发消极的行动,达成的是消极的结果。针对这样的心态,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对于产品的加工进行分析,分解成几个作业单元,针对每个作业单元采取包干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位员工自身的技能优势,同时对员工承担的工作均考评到个人,消除大锅饭的心态,管理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是工作效率的提升。
另外,在车间的质量管理上,员工的心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工厂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可以说是超乎一切,车间也在各种场合反复的宣传、说教,但是一些质量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而且车间要求自检、互检,员工也在执行,但是在工序交检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被质检人员发现,为此和车间检查人员进行请教,为什么检查人员能够发现问题,而操作人员难以发现,检查人员说就是不认真,是真的不认真造成的吗?考虑还是心态不同造成的这种差异:由于车间效益工资的考核以完成工时为主,对调度员的考核也是以工序任务完成情况为主体,自觉不自觉的车间员工以生产速度为重点关注,自检、互检时不能说不认真,但心思很难集中在检查工作中,估计还是以赶紧查完,回到自己的生产加工工作的心思为主,这样疏漏不可避免的产生,而质检部检查人员以发现缺陷为工作出发点,工时、进度压力相对车间员工要小的多,在工作中关注点非常明确,因此,两者工作心态的差异造成比较鲜明的对比,如何扭转员工心态,使其自觉关注质量,加大质量问题的考核力度是一个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当质量考核力度超过员工心里承受极限,或犯错的代价超过其劳动所得,心态是扭转过来了,但代价是生产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对于车间生产显然也是不可接受的。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靠强化检查作为弥补加工疏漏的手段终究是亡羊补牢的办法,如何提升员工的一次工作质量应该是管理的方向:2010年生产系统采取的质量公示、适度加大质量考核力度等措施,从员工的荣誉感、错误经济损失方面,使员工的心态向关注质量方面转变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通过推广高质高效员工操作经验,整理加工防错经验、和质量问题较多员工座谈,对重点问题加大车间抽检力度,对于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对员工进行现场教育,在调度会分析工序质量问题,增强调度员集体荣誉等较为柔性的方式方法,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提高员工一次工作质量,使员工心态向质量与效率并重方面转变,从而使车间的质量状态趋于稳定。
心态管理是一种个性管理和差异管理,具有很强的个体性色彩。在实际工作中,忽视员工心态而片面强调管理,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针对员工的实际给予有差别的管理,调整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目标的方向健康发展,自觉地限制不利于或有损于企业目标的行为发生,对于提升管理效率有着不可替代得作用。
二、 在工作中加强员工心态管理的途径
加强心理沟通,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员工不同的心理,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识和想法分歧。沟通是解决分歧的最好方式。沟通可以让大的分歧变为小的分歧,让小的分歧变为意见一致。当然,沟通也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但我们可以用沟通来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作为基层管理者更要在员工中间起到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让沟通贯穿于整个车间的管理之中。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真正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各项管理的顺利进行。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不妨通过如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不同时期员工的心理。员工的心理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一般新的员工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时,身处的环境发生转变,对新的环境充满新奇,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憧憬,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后,新奇感消失,他们的热情就会逐步淡化。这是一个正常的心态变化过程。适时的问卷调查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新员工心态的变化,捕捉员工的低落情绪,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帮助。同样,管理者对不同时期的员工也应随时随地注重他们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引导和控制。
二通过一些非正式的聚会、不定时的召开职工座谈会、研讨会,也是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及时了解员工对工作、生活的最新心理需求,合理可行的建议和想法,使基层的管理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是经常深入一线,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员工的真实状态和实际困难,这种方法工作起来不兴师动众,不显山不漏水,在日常交流中就了解了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员工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闲谈,去除了症结,采取措施帮助员工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引导,逐渐达成心理共识,将员工的思想逐渐引向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员工自身发展的方面,实现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共赢。
另外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本管理是员工心态管理得重要手段。有效的心态管理应该是能让员工从心灵上感觉到企业具有一种无形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朝着企业统一的方向前进,并能让员工内心不断地感觉到无限的安慰和激情,而这种魅力就是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以人为本正是企业文化产生魅力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要以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我们的企业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化,各种企业理念的建立,党委必访、必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员工或其父母因病住院探望,丧事必到场,喜事必祝贺等等事例,都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关键处、关键时甚或能达到感激涕零的效果。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中国来说有其浓厚的中国特色,从最早的中国企业开始至今,都打着如“士为知己者死”的儒教文化烙印,古有“三顾茅庐”,诸葛亮献身一生,加上当前党和政府积极倡导的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工伤赔偿制度等等,更将以人为本提到了更高的层面,前时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员工收入微薄、压力过大,企业内部缺少沟通、缺少关爱,没有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等等,都是造成这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次事件值得我们深思。
要想管住人,先要管住他的心,员工的心态管理就是这样在企业管理中脱颖而出的。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的一项研究发现:企业中成就最大的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有理想,有上进心,自信心和有毅力。因此,员工的个性心理的引导和开发在日常管理中大有文章可做。同时,进入 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精神需求便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因此,加强员工心态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及以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充分运用定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企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