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这句话大意是,如果有信心把某件事做成,即使像移山填海一样困难,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如果没有信心把事情做成,即使像翻手掌、折树枝一样容易,也不会有见成效的时候。
在支部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总书记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节中引此句用以描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的坚定信念。“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只有坚信自主创新,坚定科技创造,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从中国” 制”造到中国” 智”造。“创新“为“Made in China.”赋予新的时代定义,它成为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的新标志,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活力。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说:“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 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创新持续加快,一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或将引领新的产业,开拓新兴市场。轨道交通作为代表,新时期的中国“制”造正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逐步向更注重高技术、高质量、高品质的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钢铁、神舟飞船、天河计算机、北斗导航……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是“中国制造”自主创新的见证,也是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以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以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为机遇,中国轨道交通成为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创新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近十年来在“高速”、“重载”、“便捷”、“环保”技术路线推进下,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创新为起点,达到整体的更新升级,需要对关键技术手段进行不断地革新换代,同时也需要重视基础设施的研发升级。
创新“进行时”,轨道交通业每一位员工都是创新之路上一根根轨枕,一颗颗铆钉。在每日工作中积累量化的数字中达到质变的飞跃,在基础的岗位上传递稳固的力量。基于轨道交通装备“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目标,提升轨道交通国产化、自主化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强化产业基础,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
“依靠科技驱动,我国制造业正努力抢抓机遇,探索出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带来巨大的变化。”同志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更好地了解了创新的内涵与其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作为基础岗位上的一名党员,我们正在亲身感受着,经历着,体会着创新带来的变化与发展。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任何时候,科技要想实现自主创新,就绝对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可见,创新要求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