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这样描述洞庭湖的美景。然而,受高温极端天气及上游来水量减少等诸多影响,壮美的洞庭湖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巨变,水位骤降、水域面积剧减,河床变成青青草原,以“洞庭溪”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在“火炉城市”—重庆,在经历连续高温天气后,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嘉陵江水位持续下降,变身“嘉陵工”,江面露出大片浅滩,使航道明显变窄……
近年来,极端天气出现次数日趋频繁,次生灾害频发对各地政府水源保障和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作为央企,通号建设集团切实履行央企担当义务、发挥资金技术优势,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优质工程,携手地方政府共克水源保障、防汛抗旱等难题,并帮助其搭设第三产业“快车道”,助力国家乡村振兴事业。
水利工程·保障水源供给

河南省鹤壁市是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北方分公司完成了新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水系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任务,项目西起107国道,北至黎阳路,东到护城河,南至淇河,分布于鹤壁市淇滨区、示范区及开发区,建设内容包含棉丰渠、护城河、天赉渠、四支渠及相关滨河节点、雨水调蓄塘等。
据统计,项目完工后,鹤壁市雨水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总调蓄容积为7194立方米,年雨水直接利用量为22.5万m³,雨水替代自来水比例为1.23%,达到《鹤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批复要求。监测数据显示,鹤壁市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上升0.5米至1米,每月增加地表水使用量50万m³左右。

在云南昆明,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宜良县南羊片区供水一体化项目EPC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新建近期处理规模10000m3/d,远期处理规模15000 m3/d的自来水厂,及50公里配套管网。
当前,项目已完成项目蓄水池、沉淀池、清水池、D500进水管道等重要工序,正有序推进出厂配水管网安装。项目建成后,将切实解决南羊片区12个乡镇15万余人的饮水问题,让当地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进一步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生态工程·守护绿水青山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贵德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该项目是县委县政府主导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工程总体布局为“一主线两水廊三片区八节点”,以10个村庄为点,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河湖管护等,集中连片统筹规划水域岸线。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全线水系连通,水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两水廊”突出问题,打造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美乡村,受益范围将达到5个乡镇25个村。

在山东淄博,第二分公司承建的周村区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升项目正稳步推进中,项目主要包括淦河及涿河流域污水管线迁建、溢流堰、河岸截污带绿化、湿地净化、拦水坝、河道两侧景观带打造、河道工程及相关泵站、引水管线等工程。
据了解,近年来,周村区水系因受到污染,河道水质恶化,主要河道淦河、涿河基本功能缺失,污水管沉降、错口导致的污水外溢风险危及居民用水安全。项目建成后,将加强河道与水库之间水系连通,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提高水库蓄水能力,满足沿河企业工业用水和河道周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排污工程·解决废水难题

在山东泰安,通号交建承建了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中心(一期)EPC项目,项目南北通长约360米,东西通长约为105米,建筑面积约3460 ㎡,建设内容包含新建11栋建筑物及厂区地下管网、道路、绿化等工程。
目前,项目已完成水解酸化池结构工程以及改良AAO池施工,综合附属用房已完成正负零以下及一层基础施工。项目建成后,将满足北集坡镇生活污水和中旭国泰实业及产业园未来入驻企业污水处理需求。

在云南大理,第三分公司承建了海西片区截污体系应急保障工程EPC项目,项目遵循系统治水理念,以洱海保护为核心,通过输水管道连接喜洲污水处理厂、湾桥污水处理厂,将两处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合流管道,最终输送至古城大院子库塘。
当前,项目正处于建设期,建成后,城区应急污水将有效输送至下游污水处理能力富余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缓解市区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压力,提升海西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保障能力,进一步保护洱海流域水环境。
产业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在云南丽江,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了华坪芒果小镇暨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约2.4平方公里,建设内容包含市政道路、管网、河道整治及与芒果产业打造相关的芒果科技中心、产品展销中心、文化体验街区、景观绿化、酒店建设等。
项目建成后,原有水系与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小镇文化融入到山水林田湖,打造“山水韵、小镇貌、傈僳风、慢生活”的芒果特色小镇,助力芒果小镇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间”。

同在云南丽江,一公司还承建了“美丽三川”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点及其配套项目,该项目作为政府投资工程,以山水美景为基础,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建成万亩荷园、千亩果园、创新创业园、乡土文化传习馆等田园旅游综合体。
项目建成后,当地综合体水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打造成集观光、旅游、文化建设为一体的绿色长廊和水际湿地风光区,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信息技术与“田园综合体”的深度融合,成为全国田园综合体的“样板间”,以产业推动地方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