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火车的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4-09-01 作者:翟一霖 来源:北京信号公司 字号:

第一次到北京,是我五六岁的时候,那种视觉的冲击和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对于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以至于过去20年了,我还依稀的记着一些事情,比如动物园,比如火车。去北京是搭车去的,返程是坐火车回来的。返程的火车很早,早上不到六点就从住地往北站走。天还是黑黑的,气温很低,就那么走了半小时,感觉嗅到的空气除了冻鼻子,还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但是这种情绪很快就随着火车开动烟消云散了。我扭头问我爸:为什么火车动起来会有“咯噔咯噔”的声音。他说有人在车下边敲轱辘上的冰块,然后我就一路上都在担心车下边那个人会掉下去摔伤了或者冻坏了。走了不知道多久,车停了,不一会儿一车头从旁边经过,再后来车就倒着往回开,我满心欢喜的以为这车还要回北京。一路上高高兴兴地,当然也没忘了惦记着车下边那个敲轱辘的人。等到站后才发现:我回家了。至于车倒着走,为什么不是回北京,困扰了我很久。这条铁路叫京张铁路。

京包线从我们县城穿过,离我家大概二里地。小学时候经常叫上几个同学发小,跑到铁路桥上玩。带几个钢钉放到铁轨上,便去别的地方晃悠,等一过车我们再回来,把已经被压在铁轨上的“钢钉”抠下来,平平的一个刀片就做好了。上了初中,学习紧张了,就再没特意去那里玩过,有时路过也会多看两眼。再后来,那个老桥拆了,修了一座更大的桥,我就很少再去那边了。记得中学以前,我们可以从县城直接坐火车到北京,后来火车大提速,车次越来越少,最后县城的车站就只剩货运业务了。

京张铁路现在是京包线的一部分。老京张,就是詹天佑设计、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为了纪念詹天佑,今天的张家口南站广场前就立着一座詹天佑的像。老京张现从北京北站引出,途径居庸关、八达岭、沙城、宣化,引入张家口站。正是在青龙桥车站,火车实现了人字形爬坡。这是詹天佑的伟大创新,是在技术有瓶颈的情况下的一种解决方法,不可谓不高明。今天的京张线已经基本没有货运任务了,大部分列车是到八达岭的游览车,也有很少部分的长途客运列车。有时时间合适,我也会坐1455次列车回家,在崇山峻岭中穿梭、远眺长城的感觉非常棒。其实从张家口到北京,尤其是从沙城到北京这一段,有更多的选择。建国后修建的丰沙线在完成复线改造,尤其是大秦铁路建成后承担了晋煤外运任务,丰沙线开始了客货混跑,承担了大部分从张家口到北京的客运任务。和老京张沿途的风景不同,道边的山要峻得多,在过了官厅水库进入北京后,丰沙线就沿着永定河顺流而下。一边是山,一边是水,车厢的两边是两个世界。短短的100公里,要经过60多个隧道,经常是从这个隧道出来,就进到另一个隧道,忽明忽暗,晃眼得很。坐火车无聊的时候,最好打发时间的事情除了睡觉就是数隧道,不过,我从来没数清过,每次数的数都不一样。

张家口有两座火车站,一座是老京张的终点——张家口站,我们都叫她“北站”,还有一座是南站。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北站在运营105年后,于今年7月1日停运。小时候的很多见闻都在城市发展中一点一点地消逝了,暂时的回忆可能一转眼就成了永久的回忆。

最近听说张家口和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了拉选票,“京张城际铁路”又提上了日程。从08年听说要修建京张城际这个消息,到现在六年过去了,跳票成为了习惯。但是作为一个张家口人、作为一个铁路信号人,每次听到有关京张城际的消息都会激动。想着有一天我可以坐着动车沿着我洒了汗水的铁路回家,还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浏览次数:212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