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豆沙关

发布时间:2013-06-21 作者:小河 来源:成都通信公司 字号:

端午假期,驾车从宜宾出发,跨过金沙江大桥,进入云南水富县,上水(富)麻(柳湾)高速去盐津豆沙关古镇。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几乎全是由高架桥和隧道组成,公路或在山谷逆江而上,或是绕山穿洞螺旋式的上升,从四川盆地伸向云贵高原。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豆沙关。

豆沙关原名石门关,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闻名,是古代四川通往云南的咽喉要道。石门关镇已没了踪影,这里是重新修建的“古镇”,小街两旁仿古建筑的檐梁上悬挂着一串串椭圆形的红灯笼,门前随风招展的幌子,便是店家的招牌,除了偶有从老房子上拆下来镶嵌在新房子上的旧窗格,略略地让人感受到一点古老的气息,整个“古镇”如同摄影棚里的道具。适逢赶集,窄窄的街道,挤满了几乎清一色头上盘着白布巾、胸前围着浅蓝色围裙的中老年妇女,那身打扮显得有些“古朴”,现时难得一见,她们在街边摆着自家的核桃、板栗、烟叶什么的,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却不向游客叫卖,显得十分淳朴,不像那些兜售旅游品的“油子”大声吆喝极力推销自己的东西。偶有男男女女的山民,神情专注扎堆围观卖药的江湖医生变戏法似的“治病”,也有看算命先生一本正经地在给人掐指算命的,很是热闹。漫步在这充满乡土气息的小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久远的过去……

行至镇口,视野豁然开朗,放眼看去,被鬼斧神工般劈开了似的山脉,两端朝相反的方向延伸,直到消失在远处的雾霭里。生成的“劈口”处,从云贵高原上一路流淌下来的细细涓流,已经汇聚成眼前生生不息的关河。那秦、汉五尺道上轮廓分明的马蹄窝让我们看到了茶马古道上岁月的痕迹;那公元793年唐朝御使中丞袁滋出使大理国经过时留下的摩崖题记,清晰地记载了唐朝友好的民族关系。“叮铃铃,叮铃铃”,传来马帮的铃声,领队模样的人伴随铃声唱着山歌走在马帮前面,装扮成古代商人模样的马帮手牵着背驮丝绸、茶叶的马匹,正从古道朝小镇走来,两位“全副武装”的镖客垫后。此情此景,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两千多年甚至更早的年代,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见中国的丝绸,才知道在北方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已有通过“蜀身毒道”将丝绸从蜀国贩运到印度、阿富汗。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成都,而石门关是这条通道的咽喉。尽管路程遥远,旅途艰辛,但蜀国的先民们向往走出盆地,走向开放的脚步从没停止过。石门关不仅仅是蜀国抵御外来敌夷的要塞,更是通向世界的门户。现在,这里共有内昆铁路、水麻高速公路、老川滇公路、古老的“蜀身毒道”和关河五条通道并行通过关口,真是名副其实的咽喉要道。

游过很多古镇,没有像豆沙关这样全新的,也没有像豆沙关这样地势险峻和如此富有重要意义的古镇,这里的唐朝袁滋摩崖题记,自左至右,全文直书八行,共122字,虽然只是摩崖面积的六分之一,可此遗迹,是西南边疆文献中难得的实物资料,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缺,正在籍之误,增袁书之迹”的历史作用,是民族友好的标志,难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走在古老的秦、汉驿道上,凝视着唐朝摩崖题记,想象着彼时彼刻,先民们又该是怎样的生活……

浏览次数:980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