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

发布时间:2015-01-29 作者:高苍健 来源:通号工程局集团 字号:

“2014.1.15,内容:霸州西站电缆引入间未预留孔洞……”

手填完津保现场核对记录表,我便立马“哎呀”的一声,自言自语道:“怎么回事,心里明明惦记着日期是2015,怎么一动笔就是2014呢?”我情不自禁地拍了拍脑袋。

是呀,2014已悄然离去,它变成了我们口中常提的“那年”。我在这一年,因为南战贵广、北战津保,马不停蹄,匆匆而过。

最近,因为人们热捧的电影、电视剧《匆匆那年》,引出我满脑子对2014年的记忆,令人思绪万千。

2014年初,时值武石城际试运行,却因通号工程局天津分公司建设贵广集结号吹响,我便全身心投入贵广建设浪潮中。这儿,占据了我全年2/3的记忆。

来到黔南自治州龙里县——贵广通信信号第一施工项目部,我被安排在调度岗位上。

统计工作、制作报表、计划派车、要点计划、整理资料、图纸核对……日常事务纷繁复杂。又因贵广全面开战,尤其是我所在的第一施工项目部负责西南之最——贵阳枢纽通信信号改造异常忙碌,人员紧张,我主动请缨,兼了驻站联络员角色,登记驻站防护。

夏季的黔南地区,一个月下来,没有三日晴空,晚上更是多雨。

每每凌晨3、4点钟的时候,我冒雨回到驻地。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躺在床上,我竟失眠,盘算着车辆安排:4拨人,去5个施工点,至少派3辆车……

眯了3小时,我得爬起来协调用车、送料和报表等,一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顾不上早晚餐的我,很疲倦,也很累。断断续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真的产生了放弃、逃离现状的念头。

正在这时,前来增援贵广战役的刘权华来到这里。我们都喜爱文学创作,经常在网上探讨写作技巧。我也试着写了一些稿件,得到了通号报编辑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特别是杨老师的“成功路上并不拥堵,因为坚持的人不多”赋予我新的激情与动力,成了我丢掉消极因素,奋勇向前的强心剂。

从那以后,我摆正心态,在项目经理陈立涛、总工韩万蛟的帮衬下,不仅按部就班推着手头工作快速前进,还尽量压缩休息时间,撰写了新闻、人物、通讯各类处女作品,直至7月底贵阳大枢纽开通。

8月份,我随鏖战贵阳枢纽人马一起转移,加入贵广正线攻坚队伍,并肩日夜作战,一道冲刺贵广线10月联调。

9月份,接到一纸调令,调离贵广,速回公司家门口,参建津保客专,并走上了技术管理岗位。

津保,是我又一崭新起点。在系统集成项目部,全国技术能手李铁欣、信号专家李树合对我言传身教、耐心辅导。我开始千百遍翻阅蓝图,学着做物资申请,进行施工组织及方案编排及外联接口工作。

几个月下来,我亲眼见识、领教了通号本土行家的精湛技术和过硬管理水平,也发现自己知识、经验成长了不少。

回望2014,不光是贵广点滴积累的深长记忆,津保扎实突破的成长,还有深藏内心里最柔软的情感。

俗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身为通号一线建设者,不得不面对忠孝难两全的遗憾。

7月份,我从弟弟口中,得知母亲“隐瞒”很久的身体不适——经常出汗,心脏一阵阵的疼痛。到8月底,在项目经理李连伯的催促下,在枢纽已开通、正线也完成的差不多的情况下,我才匆匆赶回家中,带着母亲从河北衡水来到天津大医院。经过10多天住院治疗,她的身体逐渐好转,心脏供血不足问题有了改善。未等母亲康复出院,我又匆匆来到津保工地,回到亲如一家的工友身边。

2015开春,哼唱着王菲《匆匆那年》,没有她那般情感悲欢离合的哀伤。而是萦绕在我心中的2014那些人、那些事,是感动、是激励、是付出、是成长。再看2014,那时候寂寞却不孤单,心怀感恩,一点点把心里的苦慢慢熬成甜。

2014,我尝到了职业人生中冬冷春寒后的累累秋收。

2015,在通号舞台,我将更加火热地倾情演绎和成长。

浏览次数:380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