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年

发布时间:2010-10-17 作者:程景奇 来源:中国通号网 字号:

我怀念小时候的过年!

记得小时候,过年都是按着老人们的“老令” 来过。“腊月初一蹦一蹦,一年到头不生病”。腊月的第一天,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炒上一盆玉米花,老人们说,谁家的玉米花爆的越多,预示着明年的日子就过得越好。不用大人们安排,孩子们主动地替大人们到街头巷尾去找一盆的河沙,因为听人家说,玉米放在沙子里炒出来的东西受热均匀,才会爆得最多。由于家里的人多,粮食又少,奶奶总是把炒好的玉米花分成堆儿,一人一份,公平合理。那时候,我的兜门里都是鼓鼓囊囊的。

“初七、初八冻死寒丫”。一进入初七、初八,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就开始了。这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腌制腊八蒜,醋腌好的蒜到了年三十的时候最好吃,蒜也不辣了,醋里还有了蒜的香味。这一天,也是熬腊八粥的日子。那时候家里的粮食虽说不多,但是样式还挺丰富。一般都是把豇豆、大米、小米、花生、大枣、高粱、各放一点到锅里熬粥。家境好一点的,还会放些莲子、葡萄干。每天早上喝上一碗,别提有多美。

“腊月二十三,糖瓜沾”。

这一天也称为“小年”,这一点是祭灶的日子,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人民的收成情况,并把人间的好坏事向玉皇大帝说一说。人们买来“糖瓜”,即是让灶王爷的嘴甜一点,多说点好话,也是用糖的粘劲儿,把本来想说坏话的嘴给封上。同时这一天,也是蒸年糕的日子,预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高粱米面做的年糕,里面还有大枣,我想起来直流口水。

“腊月二十四,写大字”“腊月二十五,扫房土”“腊月二十六,买大肉”“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开始准备蒸馒头了,那时候把蒸好了的馒头放在屋外冰冷的大缸里,留在正月里慢慢吃。

基本上,过年的准备工作都在二十八这天做完了。

三十这一天的饭都是有说法的。

“三十早上烙肉饼”,奶奶说,那叫“翻身饼”借着烙饼经常翻来翻去的意思,预示着过去的苦日子早早的过去,翻身开始过好日子。“三十中午蒸米饭”,叫年年有“饭”吃。午饭必须要有鱼,叫“年年有余”。“三十晚上包饺子”,饺子一定不能放肉。一年即将过去,把一家子里面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包起来,把它吃掉,明年不在提那些往事了。不放肉是为了图明年的一家人生活像饺子馅一样的“素”(这个“素”既表示没有肉,同时也是表示一年里,没有打架流血等事情的出现)。

到了三十晚上,院子的走道上,铺满了芝麻秸。老人们管这个叫做“踩岁”,用芝麻秸是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意思。家家都把门敞开,所有的灯都亮着,男孩子还可以出来放炮竹,女孩子则因为传说有怪兽要出来,感到害怕不敢出来。晚上饭要到夜里12点才吃,饺子就随着新年的钟声、鞭炮声下锅,年年有好吃的(民间有句谚语,“好吃不过饺子”)。饭后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等孩子们开始给老人们磕头拜年时就能得到大人为他们准备好的红包,也叫“压岁钱”。

从初一开始,成群结队的街坊四邻就要开始了浩浩荡荡地拜年了,拜年的人群一拨接一拨,场面极为壮观。初二的早上,是抢财的日子,谁家从井里打水越早,就代表着一年的财运越旺。所以往往天还未放亮,就有人开始挑水了。

在吃的方面从初一这天开始也有说法。

我们家那里讲究的是“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饸子团团转”。饺子就不用说了,吃面条代表着家里的老人们包括自己,都是长寿的命;吃饸子,则是取“和和气气”的意思。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几乎村村都有表演的队伍,“舞龙会”“高跷会”“小车会”“秧歌会”“狮子会”……花样繁多,让你看不过来,那时我们小朋友基本上看完这个村子的就会跑到另一个村子继续看。到了晚上吃完了那代表“团团圆圆”的汤圆之后,孩子们就开始打着灯笼到屋外放烟花了,别提有多开心了。

虽然与现在相比,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不好,但每每回忆起与过年相关的这些事,我都感到无比的快乐!

浏览次数:2004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