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index
P. 12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研发历程 R & D PROCESS 2009 年上半年,研发团队完成了该系统所有接口适配软件的开发。这些软件都是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按照 C3 系统标准规范开发,完全满足了 C3 运营场景的特殊需求。
LKR-T型无线闭塞中心(RBC系统)是结合我国铁路运输功能和工程要求,通过引进、消化、
2010 年 12 月至 2011 年 1 月,为了满足京沪线路 RBC 设备直接通信移交
吸收和再创新相结合,主要由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研制而成的符合 CTCS-3 级列控系统要求的
方式的需求,研发人员着手修改 RBC-RBC 接口适配软件。这次修改不仅需要增加
地面核心设备。
接口,还要按需求对软件内部结构、线路数据结构设计等进行较大的变更,相当于
2008 年,在武广 C3 攻关进入实施阶段时,研究设计院成立了若干攻关组,RBC 项目组
对软件作一次大手术。在这次变更中,研发人员进行了 50 余次回归测试,平均每
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这不仅因为团队成员年轻,还因为其负责研
天测试一次,这意味着每天都要对软件进行优化,工作量可想而知。期间,研发人
发的 RBC 系统是 CTCS 列控家族中的新产品。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打破传统思维,不断
员加强与外方技术人员的沟通和协调,较好地保证软件修改和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攻坚克难、坚持开拓创新,这在其后 RBC 系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得到了验证。
数据配置是工程化的重要内容,更是 RBC 系统研发的重要阶段。武广工程初期,
RBC 项目组下设三个小组:一是研发组,主要负责 RBC 相关软件和工具的研发;二是数
面对新引入的 RBC 技术,研发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准备武广 RBC 线路数据,同
据组,主要负责 RBC 数据的生成及测试;三是集成组,主要负责 RBC 系统的工程集成及运
时掌握 RBC 应用软件的生成方法(即:将线路数据与 RBC 逻辑处理软件编译到
行保障。该项目组完全按照项目需要而组建,同时,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项目成员实际情况统
一起生成应用软件)。数据配置工作最初进展并不顺利,为此研发人员开发了适合
一分配工作。在项目组中,项目成员的部门色彩被淡化,不管来自哪个部门,研发成功适应我
工程实际的数据配置工具,这一工具能够将设计单位提供的列控数据表直接转换成
国国情路情的 RBC 系统是所有通号人的共同目标。
图形的直观形式,可以直接生成 RBC 需要的线路数据格式文件。
因 RBC 系统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通过再创新研制出来的新系统,因此在研发前期,
后期的推广应用证明了当初开发这一工具的远见卓识。如果没有自己的数据配
学习并熟悉系统需符合的标准体系和系统需求,以及引进和掌握 RBC 技术,成为研发团队的
置工具,不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工具的升级优化,还难以支持我国复杂的铁路线路
首要任务。在系统需求制定前,研发团队既要学习和熟悉 CTCS-3 级列控总体技术方案,还要
需求。有了自己开发的工具,能够不断升级完善它来满足高铁建设新的数据配置需
针对具体运营场景中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和小概率事件进行探索。一切从零开始,项目组迈出
要,进一步提高了我国高铁建设数据配置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了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第一步。
在成功开发数据配置工具的基础上,研发人员乘胜追击,继续开发数据配置审
在深入学习并初步掌握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团队迈出了第二步,即借助外方联合开发
核工具。这一工具的成功开发和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有效进行数据审核这一难
适应我国 CTCS-3 级列控系统的 RBC 系统。RBC 系统主要与 ATP、联锁、相邻 RBC、CTC
题,尽可能地避免因人工误操作、数据表错误或配置工具不完善而导致的数据配置
以及临时限速服务器存在接口。为了做好该系统的接口适配工作,研发人员分别于2008年7月、
错误,这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审核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工程应用能力。
10月以及2009年1月三次奔赴瑞典,与合作公司联合开发RBC接口适配软件。经过不懈努力,
\012 \013